
教育为舟 载学子远航金融配资开户论坛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共同富裕,育人为基。贵阳市第十八中学以“破一校之局,开一方沃野”的担当,将国家方针化为教育帮扶的“破圈”实践,在乌蒙山区绘就了一幅“山海携手、教育共富”的生动画卷。
时间回溯到2020年,怀揣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初心,贵阳市十八中积极响应省、市、区教育部门号召,开始了对迤那第二中学为期5年的教育帮扶工作。
▲贵阳十八中老师与迤那第二中学师生合影
暖心工程,从“一壶热水”破题起笔
展开剩余92%2020年8月,由十八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物理、美术、体育七个学科9名骨干教师组成的驻点帮扶团队,辗转6个多小时抵达迤那镇。车窗外,泥巴路尽头的学校,让帮扶团队的成员既激动又忐忑。
一群黝黑瘦小的学生出现在大家面前,他们闪躲的眼神、不自信的神情,让支教老师们那一颗颗热忱的心更加坚定了。
“我们到了迤那没几天就把驻点群名改成了‘九人提桶去打水’。”贵阳十八中派驻迤那第二中学的第一校长梁霞回忆中带着难忘。迤那镇海拔2000多米,停水是常态,于是, 接水、节水便成了帮扶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帮扶,从解决“一壶热水”开始。贵阳十八中迅速联动政府及社会力量,2021年6月,改造了供水管道、安装了水塔;11月,热水系统取代了老式燃煤锅炉,让学生实现了24小时热水“自由”。
当温暖从水龙头涌出,不仅驱散了物理的寒冷,更预示着一种全方位的改变正在萌芽。
▲迤那第二中学热水系统(空气热源泵)
校园蝶变,实现从“硬件升级”到“文化立魂”
硬件设施的改善只是第一步。帮扶团队深知,真正的教育改变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
2021年3月,美术教师韦新主动请缨,带领两名工人,耗时百余天,一砖一瓦地塑起了高大的孔子像和30米长的文化浮雕墙。“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如今,这座金色的雕塑已成为学校的精神地标,与朗朗书声一起,构成了迤那第二中学全新的气质。紧接着,价值90余万元的LED护眼灯照亮了31间教室;供电容量从150千瓦扩大到500千瓦,不稳的电压成为历史;200套崭新的运动服和书包传递着关爱……
“十八中带来的,远不止真金白银,更是无价的情怀与理念。”时任迤那第二中学校长刘世军感慨。一场从物质到精神的校园变革,为深度帮扶铺平了道路。
▲迤那第二中学孔子圣像
▲迤那第二中学儒家文化浮雕墙
▲迤那第二中学鱼池造景
育强“种子教师”,奏响双向成长的交响
帮扶团队深知,教育帮扶,教师成长是关键。但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却是让自己这个“外乡人”努力成长为迤那人。
“学生‘跟不走’可以通过谈心、反复讲解,来慢慢适应,但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梁霞说。
为不给老师们造成“我们就是来改变你们”的印象,驻点团队只能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于是,“外乡人”主动先上公开课,然后再和迤那第二中学老师一起教研,再听受援校老师上课,在反复比较研究中,潜移默化寻求改变提升。
十八中将二十余年帮扶形成的“一核三维五环节”帮扶模式结合迤那第二中学校情进行再实践。迤那第二中学的老师分批次赴贵阳进行两周为一轮次、多轮次沉浸式跟岗学习。
“学习共同体”“以研促教”等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帮扶的单向输送,建立了双向互动的成长通道。
经过轮系统培训,迤那第二中学的教研活动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发起”。曾五次赴贵阳跟岗研修的蒋光云老师坦言:“从课堂观摩到参与教研,全方位感受省城名校的教学节奏和专业氛围,十八中不仅教会学生学习,也教会了老师成长。”
更令人振奋的是,帮扶团队帮助迤那第二中学教师成功申报课题,实现了科研立项零的突破。如今的迤那第二中学,已从仅有1名市级骨干教师,发展壮大为拥有省级骨干1人、市级骨干4人、县级骨干20人的优秀团队,并创建了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2个。
▲迤那第二中学跟岗教师与结对教师驻点合影
▲迤那第二中学名工作室牌匾
春风化雨,从“育分”到“育人”的滋养
“育分”更要“育人”,帮扶团队将关爱化为课堂内外的实际行动,润物无声。
张丹平是帮扶团队中的一员,在她的书架上,珍藏着一本厚厚的“心情记录”,这是独属于张老师和迤那第二中学21届九(2)班学生的美好回忆。
“2班让我改变很多,让我知道人外有人,让我不再那么高傲。”“谢谢你的接纳,接下来就是认真付出的时候了”这样的表达和批注,是师生间的质朴交流,一些难于表达的话,渐渐地拉近了学生与帮扶团队的心。
在课堂教学中,高莹和吴明翠老师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化为生活实例;英语老师张秀君从最基础的发音开始,重燃学生的信心;物理教师陈啸波带来的实验器材,让科学原理在动手实践中生动起来。
张丹平老师的“40个好习惯”清单,更是让曾经不敢直视他人的薛才清能自信登台演讲,让内向的王智豪变得乐于助人,让封闭的张广洪学会了接纳善意。
与此同时,一个个社团也让迤那第二中学的校园变得更有生机。英语社团让中英双语进行元旦贺词成为现实、国旗班的飒爽英姿让学校呈现了建校八年来最正规最隆重的开学典礼、左宾乐老师带领篮球社团让学校篮球队有了“正规军”的感觉……
教育帮扶不仅要勤练内功,还要“请出大山”。2020年开始,十八中先后邀请了158名迤那第二中学学子来到贵阳,走进十八中课堂,通过沉浸式跟班学习,他们亲身体验优质教育的模样。
来自迤那第二中学的董丽美与马婉柔感受到了课堂的“活”——数学可以走出课堂、语文可以变成故事、英语可以排成话剧。同样的知识,因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变得生动有趣。
帮扶团队还带他们走进贵州省博物馆、孔学堂等。了解青铜器背后的华夏文明、了解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带他们到科技馆感受创造的无限可能。这些多维体验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边界。
“我们想要告诉他们,世界不只是家里的洋芋,不只是节日的篝火舞蹈,不只是周日乡镇市集,每颗平凡的心都应怀揣伟大的梦想去认识这个世界”。帮扶团队的初衷简单而质朴。
▲迤那第二中学绘画社团
▲迤那第二中学足球社团开展训练
▲迤那第二中学篮球社团开展训练
▲迤那第二中学学生到贵阳研学
▲迤那第二中学学生在贵阳孔学堂研学
生态重构,实现从“帮扶一校”到“滋养一方”
贵阳十八中的帮扶效益,很快超越了迤那第二中学校园,辐射至整个威宁县。
“从‘帮扶一校’到‘辐射一片’,贵阳十八中以主动作为诠释了教育者的深厚情怀。”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教科所所长张梅表示。
十八中将教研范围扩大辐射至包括石门民族中学、斗古镇中学在内的威宁县其他学校,共送教67节、送培72场,连片教研5次,全县共计教师8500余人次参与研训。其中,通过线上送教惠及教师2100余人,辐射学生达6500余人。
据统计,帮扶期间,十八中共派出146名骨干教师支教指导16181节课,开展讲座85场,指导迤那第二中学131名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而迤那第二中学共293人次教师到贵阳十八中跟岗研修,从学校管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得到提升。
▲威宁县教研现场
春风化雨,从“教育孤岛”到“命运共同体”的缔造
迤那第二中学的蜕变,是贵阳十八中长达二十余年教育帮扶实践的一个缩影。自1999年成为贵州省首批集团化办学探索者以来,学校的帮扶足迹已遍布全省8个市(州)的37所薄弱学校。
其帮扶模式的核心精髓,在于以“精准滴灌”取代“大水漫灌”,以“系统重塑”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建立长效交流机制、精准对接需求、强化实践浸润,有效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与再生。
如今的迤那第二中学,已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蜕变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并跻身毕节市首批义务教育管理达标校和足球示范校。
更重要的是,以贵阳十八中为枢纽,一个有效连接黔中、黔西北、黔西南等多地的优质教育辐射网络已清晰可见,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十八中范式”。
教育帮扶不仅是资源的单向流动,更是文化的双向滋养。正如梁霞所感慨:“迤那的紫外线很强,刚开始我们都戴帽子、打遮阳伞,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好像都没那么在意晒黑的问题了。”
他们这群“外乡人”用实际行动,渐渐成为了“迤那人”。
▲贵阳十八中驻点第一校长梁霞在迤那第二中学上道德与法治课
▲贵阳十八中驻点教师陈啸波在迤那第二中学上物理课
▲贵阳十八中驻点教师张秀君在迤那第二中学上英语课
让教育之光,无远弗届。从南明河畔到乌蒙山区,贵阳十八中用教育者的情怀与智慧,书写了一段从“深耕一域”到“辐射四方”的动人篇章。
在这条“破圈”之路上,改变的不仅是校舍与成绩,更是无数孩子的命运轨迹。当教育的光芒穿透山川的阻隔,希望的种子便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静待一个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未来,绚烂绽放。
来源:黔学帮
编辑:王子蔚
审核:干江沄金融配资开户论坛
发布于:贵州省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